各位同事:下午好!
再过一天——3月21日,就是二十节气中的春分。在这个节气里,各种作物破土萌芽,草长莺飞,是农耕的好时候,也意味着忙碌的时光又将开始。自然界用它周期性的变化一直在提醒世人,只有按照规律,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;在这样一个应当播种的春季,惟有抓住时机,付出辛苦,打下坚实的基础,才能够有所收获。俗话说: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在启动一年工作的这个时候,我们首先就应该清楚:这一年我们种下什么,这一年我们就会收获什么。
而且,今天也是寓意美好的一天,是国际幸福日。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着幸福,有着相似的幸福观。但幸福肯定不是无所作为,坐享其成,天上掉下来的馅饼。所以,比幸福观更现实的是生存观。尤其在目前的大环境之下,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,真的就要面临生存的问题。
在今年二月的年会上,董事长曾经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,要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意识,要同呼吸,共命运。作为一个发展了二十余年的企业,站在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上,的的确确应当在很多方面加以检讨,尤其要检讨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。今天,我们这个企业还要继续行进在房地产领域,面对业内以及整体经济的这种态势,如何调整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,真正有所作为?这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。
这个月,全国的两会召开。中央领导在参加代表团审议的时候说,经济发展不能再那么任性了。的确,中国经济的发烧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,应该回归理性,从病态回到常态。对我们来说,更重要的不是发烧的事,而是要从多年持续的低迷状态中如何走出来,向前发展的问题。那么,首先要解决的恰恰是松散性,强化一个企业的整体观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当然要从企业道德文化和流程制度建设两个层面进行。其中,在流程制度上,做强计划性与执行率又是重中之重。
两会期间,政府领导在报告中说,要把经济发展的增速降低为7%。我们暂且不去探究这与实际的差距到底有多大,对企业自身来说,不是降低,而是要提高思考能力,避免大脑的麻木、僵化、停滞,认认真真地去想一想怎么解决眼前的问题,怎么走未来的路;更要提高行动能力,将思考的成果转化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作为。
在目标明确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,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整个过程的系统管理。所以,关键在管理层,在中高管。面对着目前的这种大环境,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感,只会因为迟钝而遭淘汰;而且,我们必须在危机感的促动下,用思考和行动能力建设好企业的小环境,才能保证生存下去的资格。
在这里,我想提一下那段老话:企业管理的初级阶段是人管人,中级阶段是制度管人,高级阶段是文化管人。现实地说,这还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,远期目标。目前这个阶段,行之有效的还得靠制度。
当然,我们不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,将以培训等各种形式进行丰富。而更为迫切的,是将计划体系、考核体系等打造得更好用、更实际。
计划与考核,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。管理是一种统筹,一个整体。说到整体,《三国演义》里说过: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合,当然是因为有向心力;那么分呢,我认为一定是内部出了问题,就是失去了活力。一个内部失去了活力的企业,必然就会低迷停滞;而不是因为我们此前热衷于分析的,左一个大势,右一个市场之类的托辞——不承认自己的任性,任由粗放的经营模式进行,客观存在的大势和市场也就成了托辞。
2015年,我们就是要通过计划和考核来激发企业的活力。什么是同舟共济?就是大家聚在一个发展平台上,齐心协作,一同努力,共渡险滩,安全上岸。就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责任,都能完成责任所赋予的任务。只有这样,在惊涛骇浪之中,才能劲往一处使,拧成一股绳,才能有活力——活下去的能力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说,2015年的计划必须是一个同舟计划——在整体意识之下,更加环环相扣,更加强调同舟共济的协作思维;其实,现在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也包含着这样的一个重要意义:每个工作中的角色好比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点,彼此联系,彼此借力;只有通盘考虑的计划,才能发挥出整个网络的威力,否则只能是漏洞百出,破绽(zhan)不穷。
这样一个通盘的同舟计划,才能保证我们工作的同步,步调一致;同步才能保证整体,整体才能保证共赢。所以,2015年的考核必须是一个共赢考核。这样的考核,看似捆绑于某些人,捆绑于责任书,捆绑于年终结果;实际上呢,这些人是我们整个工作体系的代表,团队中的领队,牵一发而动全身;以我们的项目销售为例,属于置地公司的工作,却牵涉财务、企划、行政、人事等等,与哪个部门不密切关联?
因此,这样的责任书是大家的责任书,这样的年终结果也是大家的年终结果。而且,这样的考核不仅意味着利益,更是对市场的占有,对生存空间的取得,必然是企业和个人的共赢。如果想要做好今年的销售工作,置地公司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起到牵头带领的作用,集团各个关联部门予以正面的响应配合,尽到各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,制定出实用合理的策略,拿出实际有效的执行力来,才有打破若干年的僵局、走出发展困境的可能。
有人也许觉得,我们在这里纯粹是务虚。没错,有时候务虚比务实更为重要,尤其是在迷茫、把握不定的时候。我们集团有个口号,叫作“创造国际品位的生活”,证明我们是一个有思想、有理想的企业。因此,观念上的清晰与统一,恰恰意味着不是闷头干,低头看,两眼一抹黑,干不明白还挺累。之所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道理,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深地理解我们的企业,理解我们的计划和考核,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年会的总结与规划。
计划体系和考核体系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用,做得更实际?就是在拥有了同舟共济、同步共赢这种念头的时候。我们是做建设、做工程的,熟悉水泥、钢筋混凝土;而比水泥、比钢筋混凝土更结实、更坚固的,恰恰就是我们的观念。
理解并且相信了同舟的计划、共赢的考核,企业的活力、创造的热情和效率就一定能够被激发出来。这时候,我们可以重新再来看一看2015年的工作内容——
首先,还是说资金的问题。这不是哪一个部门,哪几个人的事儿,这是整个集团的大事。
目前,销售所设定的目标是城市旋律项目1亿元,城市印象项目1亿元,在此时的市场压力下,想要完成有很大的难度;而且,这两亿元对集团来说又是远远不够的。
进入2015年以来,不断有降准、降息等利好传出,有人认为地产的春天来了,未免过于乐观与草率。但是,往往是看涨的总是看涨,看跌的总是看跌;就好比俗话所说,感于善则善,感于恶则恶。这等于是在考验我们的胸怀与判断。机会是稍纵即逝的,有时候我们说给客户听,其实自己的内心比客户还悲观;等你明白过来,想要乐观的时候已经晚了。好比一个人拿着酒杯在水缸里取水,因为酒杯有限,盛水太少,就以为是缸里的水里少,到河里取的话,一定会多一些。等到了河里,取得还是不多,就以为是秋天,河里的水也少,到了大海一定会多的。等到了大海,当然收获的还是酒杯里的那么一点点。
这个酒杯,就是我们自己的胸怀和判断,就是我们自以为科学的那一点点的数据和煞有介事的专业分析。不是不要数据,而是不要被数据吓着自己,迷失了判断。星星之火,有人以为不过就能烧掉一个草堆而已,有人以为可以燎原,就拥有了他的世界。
希望我们的置地公司、我们的销售部门人员时刻警惕这样的酒杯意识。实际上,他们已经展开了工作,以及与有关部门的配合——虽说离结果还远,但至少已经表现出协作与效率的观念来。而且,一定要坚持要两条腿走路,一方面要为两亿元目标进行相对常规的营销,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寻找整栋、整层销售的可能性。
至于资金来源的第二项——清欠催款的工作,也是一个道理。集团责成专门责任小组去督办,主要是二十里、亮甲店的两个项目和龙王塘资金回笼,完成清欠21441万元,解决龙王塘贷款和回收自有资金12亿元。这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问题的核心不在这里:是你先要从心里把“不可能”这三个字去掉。或者说,不一样的态度就会为集团带来转机。
我们知道,2015年最重要的工程是傅家庄项目。也要求从设计到成本、到开发,在可行性分析之上,制定实施节点计划,地产高管和项目经理做好过程控制,确保年终地下室结构完成。这些很重要,更重要的是,参与其中的每一个部门、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责任考虑,这样的项目最终是要供人居住和消费的,我们目前的定位,在功能等方面是不是已经达到销售与经营的市场标准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就不能认为是对这个工程真正做到了负责。
在这个项目上,一定要吸取城市旋律、城市印象等项目的经验与教训,以及显现我们这个二十余年房企的宝贵沉淀。某种程度上,这个项目应当具有风向标意义,决定着我们在地产行业中的发展走位。不能完全寄望于专业设计,更要用市场的标准去度量,慎重,慎重,再慎重。
在经营方面,我们要求物业公司、万和祥茶楼、袁家沟和北海项目,实现收支平衡。
当年,面对着那个时期的电脑,乔布斯展望说,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什么样;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他,都认为这个像大脑袋一样的东西就是电脑发展的终端。结果,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。
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乔布斯的,而且只有一个,还不在了。但就像前面所说的经济发展不能任性,不能满足于那种粗放的任性一样,只有创新才有未来。
万和祥茶楼的茶香食养四个部分,的确需要老老实实地达到收支平衡。而对于如此规模投入的一个靠近文化的项目,其中涵盖了若干个能够延伸发展的经营增长点,是不是应该多想想怎么样才能借力传统又超越传统,以不一样的形式营销它、推广它?不管是转型还是变型的关系,总之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不断产生利润的经济实体,而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文化壳体,艺术摆设。
袁家沟、北海农业项目也是如此。养鸡养鸭养鹅养鱼等等,都有现实的需求作支撑,他们也都现实地进入了我们的食堂和员工的厨房。现实的问题是,这些古老而原始的价值,不是在于这种养殖的方式,而是这样的价值如何能够被最大化。当代的农业,是解决城市问题,提供生活方式需要的一个重要部分,并且可能还要借助于文化包装,形成人文农业的概念与板块。这些,都是找到收支平衡点之后,更多要考虑的问题。
不论万和祥茶楼,还是袁家沟、北海农业项目,都不仅仅是汉风文化、宏鹏科技这两个公司的事。如果说在这两个项目上进行产品和业态的实验,那也是为整个集团的未来发展而做的实验,这样的实验关系到企业的命运。所以,每一个管理者、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我们曾经说过,企业其实是大家没有投入资金成本的一个共同事业平台,一个利益分享的共同体;为此,也考虑过让我们的员工拥有自己的股份。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里,首先需要的是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——就是同舟共济、同步共赢的整体意识,让我们在企业精神建设中拥有自己的一个股份,贡献一份力量,这或许更为珍贵。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,都能够成为拥有精神内涵的股份持有者。
感谢各位!